#烽火瞭望团#2025年长春航展的空军展台前,一段循环播放的《有无人协同作战体系演示》视频让参观者驻足屏息。屏幕上,由歼-20S双座战机率领的"空中猎杀小队",正上演一场教科书级别的"降维打击"——面对由预警机和战斗机织成的敌方防空网,我方编队仅用几分钟就撕开防线,而对手全程"未察觉威胁来源"。
打头阵的是攻击-11隐身无人机,这款被称为"空中幽灵"的装备,RCS值仅0.01平方米——相当于一张A4纸大小的雷达反射面积,比自然界的飞鸟更难被探测。它像一群沉默的先锋,悄无声息地突入敌方空域,电子侦察设备全开,捕捉着每一丝雷达信号。当敌方预警机的电磁特征被锁定时,攻击-11立即将坐标数据打包回传,整个过程比人类眨眼还快。
数据链如同无形的神经,将攻击-11与后方的歼-20S紧紧相连。坐在歼-20S后座的"战术指挥官",实时接收无人机传回的战场画面,手指在操控面板上轻划,就能调整无人机编队规避敌方防空火力。这种"有人机+无人机"的组合,就像经验丰富的猎人带着猎犬,既保持安全距离,又能精准掌握猎物动向。
当敌方预警机坐标被确认的瞬间,歼-20S立即下达攻击指令。编队中的单座歼-20迅速调整姿态,翼下导弹发射架弹出——射程200公里的霹雳-15远程空空导弹如离弦之箭,直奔目标。此时,敌方预警机的雷达屏幕上,仍未出现任何威胁提示。
视频画面中,一道白烟划破长空,几秒钟后,敌方预警机在空中爆出一团火光。没有缠斗,没有规避,甚至没有来得及发出求救信号,这架被称为"空中大脑"的关键节点就已被"点名"摧毁。失去预警机引导的敌方战机,瞬间沦为"睁眼瞎",只能在茫然中等待被逐个击破。
"这哪是打仗?简直是单方面'点名'!"现场一位老兵的感叹,道出了这场演示的震撼之处。从无人机前出侦察到导弹命中目标,整个流程行云流水,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"空中手术刀"手术——而这,正是中国空军"有无人协同作战体系"的实战化能力缩影。
在现代空战领域,中国空军正以体系化作战理念重塑战场规则。这种变革的核心,在于将先进装备与协同机制深度融合,形成远超单一平台叠加的整体效能。其中,歼-20S双座隐身战斗机的出现,正是这一理念的标志性产物。作为全球首款双座五代机,其创新设计打破了传统空战的能力边界——前座飞行员专注于飞行操控,将战机的气动性能发挥到极致;后座飞行员则化身为"战术指挥官",通过数据链指挥无人机集群、整合战场信息、实施电子对抗,彻底解决了单座战机飞行员任务过载的瓶颈。
支撑这种角色转变的,是歼-20S搭载的先进雷达系统。该雷达探测距离达450公里,三架歼-20S组网即可形成覆盖千公里空域的"智能杀伤网",配合换装的新型发动机,实现不开加力持续超音速巡航,让"先敌发现、先敌攻击"成为常态。更关键的是,其数据融合能力实现跨域协同:与预警机共享目标信息时,指令延迟小于0.5秒;指挥30架无人机实施饱和攻击,摧毁率高达90%以上,展现出"1机引领、群蜂突击"的全新作战图景。
国防大学张弛教授指出,体系化作战的精髓在于"1+1>2"的乘数效应。当歼-20S的探测能力、无人机的侦察打击能力、预警机的指挥能力深度耦合时,产生的不是简单叠加,而是质变——敌方可能在尚未发现单个平台时,就已暴露在整个体系的"天罗地网"之下。这种能力的背后,是中国在雷达技术、数据链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全面突破,让"全域感知、多域协同、精准打击"从概念变为现实。
当美国空军F-35飞行员在模拟对抗中同时处理雷达告警、电子战反制和无人机编队指令时,其认知负荷已接近人体生理极限——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,而是美军当前空战体系面临的真实困境。单座设计的F-35依赖AI辅助系统分担任务,但在高强度对抗中,飞行员仍需像"同时驾驶三辆车"一样兼顾武器操控、战术决策和战场态势判断,这种设计缺陷直接导致美军在体系化作战中暴露出致命短板。
美军引以为傲的"忠诚僚机"计划同样进展缓慢。XQ-58A无人机虽号称能与有人机协同,但至今未能实现四机编队作战能力,而中国攻击-11无人机已具备集群突防能力,可独立执行防空压制任务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在美军内部模拟对抗中,当歼-20性能参数被刻意调低(全面低于F-22),仅依靠2-3架"忠诚僚机"协同,仍以95%胜率压制F-22——这一结果暴露出美军五代机在体系支持下的战力脆弱性。
美智库推演数据显示,中国空军在有人-无人协同、电子战整合领域已形成代际优势。当美军还在解决F-35与F-16的导弹挂载互补问题时,中国已构建起"歼-20隐身战机+攻击-11无人机+陆基反隐身雷达"的立体作战网络,在台海、南海等区域形成"发现即摧毁"的快速作战闭环。这种体系化优势,正是美国防部长坦言"每一场战争推演都输给中国"的核心原因——单纯依靠装备性能的时代,早已被体系协同的浪潮彻底颠覆。
军事专家普遍认为,中国空军的现代化转型已超越单纯的装备更新,进入体系化能力重构的关键阶段。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歼-20等先进战机的列装速度上,更核心的是通过科技与战术的深度融合,重塑了现代战争的底层逻辑。国防科技大学专家指出,歼-20S双座型的诞生标志着空战正式进入"算法制胜"时代——后座飞行员作为"战术指挥官",可同时操控多架无人机形成集群作战,这种"有人机+AI代理"模式使传统空战的"数量优势"被"体系效能"彻底颠覆。
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一装备的比拼,而是"侦-控-打-评"全流程的体系对抗。中国在人工智能瞄准、无人集群协同等领域形成的代际优势,配合高效的产能规模,正在重塑区域力量平衡。美军因军工体系分散、跨平台整合低效难以快速弥补差距,而那些妄图以传统思维挑战中国的势力,终将发现面对的是一个"善战者不战"却又"战则必胜"的对手。
这仗还怎么打?当各国还在纠结战机数量、舰艇吨位等传统军事指标时,中国已通过体系化作战能力的跨越式发展,重新定义了现代战争的胜负逻辑。这种体系化优势不仅体现在歼-20S与攻击-11无人僚机构建的"穿透型制空"网络,也包括预警机与电子战飞机织就的全域感知体系,更涵盖从致命性打击到非致命控制的完整作战闭环。
参考文献:
中国国防部官网. 2025年4月新闻发布会声明. http://www.mod.gov.cn
央视军事. 长春航展歼-20S协同作战演示报道. https://military.cctv.com
美国《战区》杂志. 中国第五代战机体系化作战能力分析. https://www.thedrive.com/the-war-zone
扬帆配资-网上正规实盘配资网站-靠谱的证券公司-线上股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