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人生大反转,黄镇中算得上独领风骚。这位出身宁都的年轻人,原本也是普通人家的后代,可一步错步步错,竟从红军战士变成赣南人人喊打的土匪头子。有人说,他是乱世枭雄,也有人斥其为彻头彻尾的“白眼狼”。黄镇中混进红军队伍,表面上喊口号,私下却跟反动队伍眉来眼去,到底心中打着什么算盘?可是这样的人毕竟只是个例外,红军怎么会任他肆意妄为?这背后的故事远比你想象得复杂。
如果把中国近现代史形容成一出大片,黄镇中就是那种两面派主角,让观众急得跺脚。他少年学武,混社会,有点像街头霸王,从不受家法约束。北伐军路过宁都,他跟风参了军,可没两年就卷铺盖回家。这个人最大本事就是见风使舵。看到红军打出天下名声,黄镇中假装归顺,还混了个指导员的“官帽子”。可纸包不住火,他暗中跟地方民团眉来眼去,卖情报收好处。东窗事发时,他干脆带着几十个弟兄溜了,投奔了靖卫团大佬严唯神。今天追明星讲究“粉转黑”,他倒好,直接“红转反”,让人无语。
对于老百姓来说,黄镇中就像一块搅局的臭石头。有人怕他,因他抢劫烧杀无人敢惹;有人恨他,因为他打着“反共剿匪”的旗号压迫苏区群众。有人看透了——这家伙,就是哪方强就投哪方,从不考虑老百姓死活。
时间到了1930年代初,表面上各处犹如风平浪静,但实际暗流涌动。赣南苏区刚刚喘口气,黄镇中就又打着“救土豪”的名号,聚集一帮残兵败将,把窝点设到了翠微峰。这个地方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,却是易守难攻,成了他称王称霸的“根据地”。国民党见状投桃报李,开始全力扶持,甚至给他了新军装和番号,还拜他为“旅长”。也有人质疑:“给黄镇中那么大权力,他就真能把共产党彻底消灭?”事实证明,他手里稍一松劲,局面照样乱套。随着剿共战线拉长,黄镇中的势力几起几落,看似风生水起,实则内忧外患不止。
此时,社会上传出反对的杂音。有人直言国民党“养虎为患”,助长了地方土匪嚣张气焰;也有人感慨,“老百姓才是最大受害者”,谁家不担心孩子被黄镇中抢了去当壮丁?看起来局面暂时稳定,但大家都明白,这种权宜之计就是饮鸩止渴。
瞧,这世界变化比翻书还快。抗日战争爆发,本来人人应该拧成一股绳对付日本,可黄镇中偏要“假抗日,真剿共”,打着抗日的幌子,大肆抓捕、打击新四军。瑞金收编事件中,他不仅扣押对方干部,还闹出人命。国民党高层居然表扬了他,似乎觉得“只要能反共,什么都好说”。本来大家期待团结抗敌,结果内部争斗越来越激烈。这下老百姓真傻眼了,家门口不是鬼子就是队伍,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。
黄镇中的站队操作,算得上“墙头草教科书”:南京上面一换马,他在地方上重新拉帮结派;部队被裁撤,他杀回老窝重整旗鼓。明里暗里,哪边势大就贴哪边,仗着一身蛮横的武装,成了赣南百姓的“心头刺”。这下你明白为啥毛泽东要亲自电询他的下落吧?因为这样的老油条,不解决掉,基层局面永远不得安生。
转眼到了1940年代末,一切看似“风乍起,吹皱一池春水”。解放军打得南方纷纷解放,赣南各地风声鹤唳。黄镇中自知大势已去,死守翠微峰,将山地工事修得铁桶一般。他赌解放军会被难住,自己或许能凭地利谈下条件。不曾想,贺晋年指挥的114师直捣黄龙,三下五除二完成包围。这时黄镇中孤注一掷,既不肯投降,也不肯逃跑,想博一个“绝地逆转”。
表面上,他的据点暂时扛住了压力。但意外很快发生:解放军反复劝降不成,只能强攻;黄镇中内部士气早已瓦解,有的自顾逃命,有的怀疑被出卖。山外是围剿,山内是人心散乱,各方分歧一时难以弥合。眼看结局逐步明朗,但地头蛇未必善罢甘休,随时都有新的变数。
能把人生演成“大起大落”选集的人不多,黄镇中算其中一个。作为新闻人世上的“忠诚”两字,终究不是嘴上说说就能糊弄过去。有人说,如果国民党能彻底信任地方武装,剿共成效也许能翻一番。可事实呢?黄镇中嘴上说效忠,转头卖情报,还是玩两面三刀那一套。按有些人的说法,“临危受命、忠于职守”,这位倒是事事“忠于自我”。地方政府信他,结果地方更乱;用武装吓唬老百姓,结果民心大失——这到底怪谁?恐怕不是一个体制、一个人就能背锅。换个角度讲,如果全国到处都是这类投机分子,我们今天哪还有什么岁月静好?说他能屡屡翻盘,难道不是得益于国民党短视政纲和重用土匪的“妙策”吗?真要夸,也只能夸这一点“用人不疑”的极致水平了。
往大了说,黄镇中是历史滚滚洪流中的一粒沙,往小了讲,他却是千千万万家庭苦难的根源之一。我就想问各位——国民党明明知道黄镇中这类人不靠谱,为什么还要一用再用,给他枪给他地盘?是“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”,还是“没招可想任土匪胡来”?您觉得,为了眼前战果,牺牲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和安宁,这样的决策到底该不该?你会怎么评价历史上的“黄镇中现象”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心中的答案。两种看法,你到底站哪边?
扬帆配资-网上正规实盘配资网站-靠谱的证券公司-线上股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